— 1 —
綠色建筑發展與
“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內在邏輯
1. 綠色建筑概念
普遍受認可的綠色建筑概念內涵,在近10年中由“節地、節能、節水、節材、環保”逐步向“安全耐久、健康舒適、生活便利、資源節約、環境宜居”發展,可以看到,綠色建筑在生態可持續、環境友好的前提下愈來愈重視人們居住環境的提升。當下,綠色建筑在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定義和概念不同。世界綠色建筑委員會(The World Green Building Council)提出,由于不同國家和地區存在不同的特點,例如歷史、文化、傳統、氣候條件、不同的建筑類型和年齡,以及環境、經濟和社會條件,導致了不同國家對綠色建筑持有不同的態度和定義(見表1)。
對于綠色建筑的發展,有兩點“陷阱”需要格外注意:
首先,綠色建筑是一個發展變化的概念。一些機構試圖對綠色建筑或可持續發展建筑的概念進行詳細的界定,但是這將會導致對綠色建筑更加狹隘的理解,從而限制其發展。綠色建筑概念在不斷的變化,但是環境層面始終處在核心位置,例如綠色建筑在土地、能源、水資源和材料等方面均是環境友好的,而“可持續性”則是一個發展的概念,它取決于各國的建筑實踐,包括自然環境、社會、經濟和體制層面。根據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發展情況,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可能包含人類活動的所有因素。只關注節能和環境方面而忽視社會、經濟和體制因素會阻礙綠色建筑的發展。
其次,要警惕綠色建筑發展當中的誤區。第一,綠色建筑不等同于工業化程度高、裝配率高的建筑。過度強調裝配率不利于建筑安全性能,綠色建筑要同時兼顧可持續性、安全性。第二,綠色建筑無需過度使用高新技術。綠色建筑本質是為了更好地滿足人性化需求,創造更好的生活環境,過度使用高新技術會提高綠色建筑建造成本。第三,除設計和施工外,綠色建筑的運行和維護也十分重要。第四,綠色建筑并非能耗越低越好。使用復雜技術和產品能夠在短期內降低建筑能耗,但在綠色建筑全生命周期內未必能夠實現能耗最小化。
2. 綠色建筑有巨大的綜合效益
從環境角度,綠色建筑提供的最重要的效益是對氣候和自然環境的益處。綠色建筑不僅可以通過使用更少的水、能源或自然資源來減少或消除對環境的負面影響,而且在許多情況下,它們可以通過產生自己的能源或增加生物多樣性對環境產生積極的影響。與其他主要排放部門相比,建筑部門具有較大的減排潛力。例如,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曾發布報告,通過建筑中的直接措施,如能效、燃料轉換和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到2050年,這種減排潛力將高達840億噸二氧化碳,且節省50%或更多的能源,以支持將全球氣溫上升限制在2攝氏度以內。在澳大利亞獲得綠色之星認證的綠色建筑被證明比澳大利亞普通建筑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62%,與滿足最低行業要求的建筑相比,飲用水減少51%。通過印度綠色建筑委員會(IGBC)認證的綠色建筑與印度的傳統建筑相比,每年節能40%~50%,每年節水20%~30%。南非獲得綠色之星(Green Star)認證的綠色建筑平均每年節省30%~40%的能源和碳排放,每年節水20%~30%。在美國和其他國家獲得LEED認證的綠色建筑已被證明比非綠色建筑能耗低25%,用水量少11%。
從經濟角度,綠色建筑可以為不同的人或群體提供經濟效益。主要包括通過提高能源和用水效率為租戶或家庭節省公用事業費用;為建筑物開發商降低建筑成本和提高物業價值;提高建筑物業主的入住率或運營成本;創造新的就業機會等等。例如,歐盟曾經發布報告指出,全球能效措施每年可以節省約2800億至4100億歐元的能源支出(相當于美國年度用電量的近兩倍)。加拿大綠色建筑行業在2014年創造了234.5億美元的GDP,提供了近30萬個全職工作崗位。2016年到2018年,綠色建筑為美國創造超過330萬個就業機會。
在社會層面,綠色建筑已經被證明帶來了積極的社會影響。其中許多好處都與在綠色辦公室或生活在綠色建筑中工作的人的健康有關。根據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研究,在綠色、通風良好的辦公室里,員工的認知分數(大腦功能)能夠提高10%。美國睡眠醫學學會指出在空氣流通的環境下每晚有效睡眠時間能夠延長46分鐘。更高的室內空氣質量(低濃度的二氧化碳和污染物以及高通風率)可以帶來高達8%的表現改善。
3. 推動建筑行業綠色低碳發展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必然要求
“十四五”時期是碳達峰的重要時期,實現雙碳目標需要不同行業間的協調配合。在此背景下,建筑行業在實現溫室氣體減排目標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作用。居于高排放行業價值鏈中的房地產行業,亟需承擔應對氣候變化的關鍵作用,承擔起節能減排工作、實現經濟綠色可持續發展的重任。建筑行業碳排放占全國總量超過50%,建筑行業碳減排是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下的重要一環,因此在“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下,必然要進行建筑行業的綠色轉型。目前,我國房地產企業面臨普遍的碳排放總量大、用能技術和效率低等問題,在實現“碳中和、碳達峰”目標要求下實現可持續發展仍存在較大壓力。因此房地產和建筑行業及相關企業作為主要碳排放者,需要在全產業鏈、供應鏈開展碳減排行動。當下,用能效率和技術較低、碳排放總量居高不下依舊是我國建筑行業面臨的困難,在“碳中和、碳達峰”目標下,建筑行業的可持續發展面臨挑戰。作為中國能源消費的三大部門之一,建筑行業具有巨大減排潛力。傳統的建筑行業是高耗能、高污染的行業,我國建筑總量約以每年160億平方米的速度持續增長,其中超過三成為高耗能建筑,因此推動建筑行業綠色轉型、推動綠色建筑普及是實現經濟綠色發展、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以及建設“現代經濟體系”的必然要求。
— 2 —
國際綠色建筑發展情況概述
受新興市場不斷增長的人口和城市化速度的推動,到2060年,全球建筑面積預計將翻一番,建筑的快速擴張和減少排放的需要為綠色建筑領域提供了巨大的發展潛力和投資機會。然而,當下綠色建筑在全球建筑業中所占份額相對較小。在2017年用于建筑建設和翻新的5萬億美元中,全球對綠色建筑的投資占4230億美元。世界銀行的一項關于世界綠色建筑趨勢的研究調查了86個國家的2078名建筑師、工程師、承包商、業主、專家和建筑業的投資者,近一半的受訪者預計,到2021年,綠色建筑將占他們所有項目的60%以上,這顯示了綠色建筑在總建筑中所占份額強勁增長的預期和巨大的市場潛力。綜上,國際社會已將綠色建筑發展放在環境氣候目標框架下的重要位置。目前,世界各國在綠色建筑評估體系和綠色建筑激勵機制上已經取得一定的成績,但仍存在一些問題和挑戰。
1. 國際綠色建筑評估體系
目前國際上的綠色建筑認證體系主要有美國的LEED、英國的BREEAM、日本的CASBEE、德國的DGNB、新加坡的Green Mark等。美國的LEED(Leadershipin Energy & Environmental Design Building Rating System)是當下國際公認最完善的評估體系(見表2)。美國獲得LEED認證的項目數量從2006年的296個增加到2018年的67200多個,截止到2020年底,LEED在167個國家和地區擁有超過96000個認證項目。
2. 國外綠色建筑的財政金融激勵計劃
(1)財政支持
使用稅收等財政手段激勵銀行等金融機構對滿足綠色建筑標準的項目提供低利率、低費率的貸款,對綠色建筑開發商提供寬松的間接融資門檻。英國于2020年7月啟動了5000萬英鎊的補助資金,用于社會住房的翻新,并啟動了10億英鎊的資助計劃,用于包括學校和醫院在內的建筑能源使用效率升級。德國政府為建筑翻新提供的資金在2020年和2021年增加10億歐元,年度總額達到25億歐元。日本設有補助金類政策,為建筑中能夠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技術進行財政補貼,對老舊建筑的節能改造提供資金補助。韓國政府于2020年6月提出劃撥5.8萬億韓元,用于生活基礎設施的綠色轉型,推動基礎設施零排放。澳大利亞也通過降低綠色建筑開發商有關稅負的政策促進綠色建筑發展,并設立綠色建筑基金,實行可再生能源補貼制度。
(2)金融支持
美國為節能住宅購買者提供價格優惠的貸款。美國住房和城市發展部(U.S. Departmentof Housing and Urban Development)推出“綠色再融資升級”計劃,對滿足特定條件的住戶提供再融資。英國政府鼓勵各大金融機構將綠色建筑評價與自身所提供的金融服務掛鉤,根據綠色建筑評價級別提供差異化的金融服務,提高金融支持綠色建筑發展可持續性,實現金融機構和綠色建筑開發商的共贏。歐洲創建了新型家庭融資計劃,引入綠色抵押貸款,銀行向綠色建筑消費者提供更大規模的貸款,貸款用途包括支付綠色建筑的超額成本。加拿大當地政府與金融機構和企業合作,設立氣候基金,為綠色建筑建造過程中產生的超額成本提供資金支持,并設立綠色建筑節能基金,用于減免綠色建筑消費者的貸款本息。德國復興銀行為對現有住房進行綠色節能改造的消費者提供信貸支持。
3. 國際上綠色建筑發展面臨的問題
在美國,綠色建筑的發展面臨三個主要問題:首先,雖然美國政府有相對完整的政策支持,評價體系在世界上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但業界和公眾仍然持懷疑態度。一些人認為,綠色建筑沒有實現其承諾,這些承諾包括實現節能、降低環境損耗等。平均而言,獲得LEED認證的商業建筑并不比可比的非LEED建筑顯示出顯著的一次能源節約,甚至沒有顯示出與建筑運行相關的溫室氣體排放的減少。其次,建筑師和設計師的積極性不高,因為大部分政策和經濟支持都是給開發商的。建筑師作為建筑施工的最初參與者和設計者,直接決定著建筑的基本特征和性能。設計者的個人利益如資金利益、對綠色建筑應用的熱情,或作為綠色建筑推動者的社會責任,對綠色建筑的推廣至關重要。有些建筑師只按標準設計綠色建筑,對綠色建筑缺乏理解,缺乏對相關技術的分析和應用。最后,由于認證費用和超額技術費用產生大量額外成本,進而導致綠色建筑價格偏高,激勵消費者購買綠色建筑成為一個現實問題。
在英國,綠色建筑發展情況略好于美國。作為第一個使用綠色建筑評級系統的國家,英國已經為公眾樹立起了可持續和環境友好型建筑的倫理意識。然而,由于設計不合理,設計質量差的綠色建筑項目仍然存在,導致能耗高于未經認證的建筑。提高建筑師和設計師對綠色建筑內涵的理解和對適當技術應用的分析能力具有重要意義。歐洲提出了許多與綠色建筑相關的概念,如近零能源建筑(Nearly Zero Energy Building,NZEB)和碳中性建筑(Carbon Neutral Building,CNB),以應對氣候變化,但這些目標的實現將伴隨著巨大的挑戰。例如,為綠色建筑開發創新技術與技術運用之間的脫節,缺乏對綠色建筑、近零能源建筑或碳中和建筑在實際建筑過程和制定相關制度中的含義的理解,以及對現有建筑(特別是具有歷史意義的建筑)的綠色翻新,這些都是英國乃至歐洲面臨的主要挑戰。
日本的綠色建筑實現了快速發展,基本達到了既定目標。然而,日本CASBEE體制要求經認可的綠色建筑專業人員(Accredited Professionals,AP)持有一級架構師執照,這大大降低了綠色建筑在利益相關者中的受歡迎程度。在我國,由于不同省份地理變量、經濟相關變量以及與綠色建筑相關的公共政策不同,綠色建筑在不同省份的分布并不均勻。我國最近在推廣綠色建筑技術方面實施了廣泛的強制性政策,但其中一些還沒有達到成熟的水平,比如裝配式建筑,公眾對這項技術仍有疑問,強制性的廣泛采用可能會帶來潛在的問題。
— 3 —
中國綠色建筑發展成效
1. 政策積極指引,綠色建筑市場規模進入高速增長期
根據黨中央、國務院綠色生活創建要求,住建部等7部門印發《綠色建筑創建行動方案》,2022年城鎮新建建筑中綠色建筑面積占比將達到70%,并提出全面推行綠色設計等八項重點任務和組織實施要求。從計劃來看,2021~2022年年均提升10%,高于“十三五”期間的年均6%目標。2019年,全國累計建設綠色建筑面積超過50億平方米,2019年當年占城鎮新建建筑比例達到65%。全國獲得綠色建筑標識的項目累計達到2萬個,建筑面積超過22億平方米。2020年,中國綠色建筑面積已經累計超過了25.69億平方米,2020年當年新建綠色建筑占城鎮新建民用建筑的比例已經達到了77%,裝配式建筑新開工面積也由2015年的0.73億平方米增加到了6.3億平方米。
全國各地積極響應及落實綠色建筑推廣政策,從多部門聯合行動方案、條例等多維度政策共同發力。自2020年《綠色建筑創建行動方案》發布以來,全國多個省份已積極響應并且進行明確規劃,山西、重慶、黑龍江、遼寧、海南、湖北、云南等多地區明確綠色建筑2022年70%的發展目標,河北秦皇島、河北定州、哈爾濱等城市目標提至90%~100%,此外,湖南、廣東等地起草綠色建筑發展條例,將綠色建筑發展提升至法的效力層面,發展綠色建筑的重要性凸顯(見表3)。從實際執行情況來看,福建省城鎮新建建筑中綠色建筑占比達77.78%,河北城鎮綠色建筑竣工占新建建筑面積的93.44%,多個區域實際執行情況大超預期。